8月23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处暑,国家卫生健康委于22日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时令节气与健康(处暑)有关情况。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许云介绍了处暑时节的养生保健知识。
处暑时节,“秋乏”成为不少人面临的困扰,部分人认为“秋乏只需多补觉”。对此,许云在发布会上作出详细解答。
许云表示,处暑的“秋乏”主要分为气虚型和痰湿型两种,需要针对性调理。气虚型“秋乏”人群常表现为乏力、气短、出虚汗,且存在“越困越难眠”的情况。建议食用黄芪、黄精、西洋参等补气药材或山药等补气食材调理。痰湿型“秋乏”人群多有皮肤偏油、腹型肥胖、大便不清爽等特征,且下午易困倦。推荐食用枇杷、萝卜、陈皮、茯苓等健脾化湿的食材或药材,改善身体状态。
除饮食外,许云还推荐通过“子午觉”缓解“秋乏”,即每天中午11点至1点间,进行15~20分钟的短暂睡眠,可有效缓解大脑疲劳,改善症状。
针对不同人群,许云分享了实用的穴位按摩方法。成年人推荐按摩手腕处的太渊穴与神门穴。按摩时用一只手的食指和拇指轻按两穴,感受到酸麻胀痛即可,每侧按揉3~5分钟后换对侧。这两个穴位分别属肺经与心经,能补益心气、提神醒脑。
“对于孩子来讲,我们比较关注孩子的耳朵,因为耳为宗脉之所聚。”针对儿童,许云推荐了三个耳部按摩动作。一是双手呈“剪刀手”,揉搓耳根;二是食指放在耳尖下三角窝处点按10次以上,再拉住耳尖向上提拉至发热;三是用拇指和食指按揉耳垂10次以上,再向下提拉耳垂至发热。
许云特别提醒,不建议儿童饮用功能性提神饮料,这类饮料多含大量咖啡因,可能导致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还可能影响神经与骨骼发育。
处暑时节,昼夜温差增大,“秋老虎”仍存,公众该如何理解并践行“春捂秋冻”呢?
许云表示,处暑意味着暑气将尽,炎热的三伏天即将结束。尽管我国部分地区可能出现短期高温回调,但绝大多数地区已呈现昼夜温差增大、气温下降的趋势。加之当前办公室等场所普遍开启空调,易催生“外寒”,此时适当“秋冻”,在增强身体免疫力与耐寒能力的同时,还能促使血管随气温下降收缩,加速血液循环,进而改善心血管功能。
不过,许云提醒“秋冻”并非“全冻”,需遵循“该捂捂、该冻冻”的原则,部分身体部位必须做好保暖,重点关注肩部、腰部和腹部的保暖。免疫力较低、身体虚弱的老年人不宜盲目追求“秋冻”,根据气温变化适当增加衣物、做好保暖,才是更合适的养生选择。